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驿站>>正文
 
  
 
你,想过掌控他人么?
2020-06-30 09:59 肖晨洋  微信公众号“你的百忧解”
这篇文章的开始,我希望你记住一句话:

我是一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所说的话,讲述的知识都是我所学习的心理学专业性的内容。
记住这句话,结尾会有惊喜。
那么,正文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想过掌控他人。
年少时期的我们或许会被影视剧里那些无所不能的大人物深深折服,他们似乎微微一笑就可以掌控全局。
他们总是用着说服力极强的话语以及吸引眼球的动作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但现实生活不是电影电视剧,那么如果我们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社会影响:掌控他人
社会影响指的是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
(Cialdini and Coldstin,2004)
而当我们考虑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 他人的需求和动机
这句话似乎看起来像是一句没营养的心灵鸡汤。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人类的需求基于三种动机,而这三种动机使得他们对社会影响毫无抵抗能力。 (Bargh,Gollwitzer and Oettingen,2010)
而他们分别是:
享乐动机
认可动机
正确性动机
下面我们会按序讨论。

享乐动机
顾名思义,相信很多人也都能猜到这一点是什么。
---享受快乐逃避痛苦的动机。
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生物喜欢痛苦而非快乐。
(我知道你们在想什么,那种痛苦对他们而言就是快乐本身)
不可否认的是,奖励与惩罚机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行之有效的。
古时候我们讲“乱世当用重典”,指的是用严格的律法来惩罚犯错误的人。而在当代也有例子,新加坡政府曾规定“公共场合不许咀嚼口香糖,违者监禁一年,罚款5500美金”。

虽然当时这条法律引起了全世界的愤怒,但是数据表明在新加坡的“公共场合咀嚼口香糖”情况立刻就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同样,澳洲在前段时间因为新冠疫情而颁布“社交距离”法规(违者会被判1000余澳币罚款)后,我们几乎看不到违反规定的人出现在公共场合了。
虽然在教育层面,这种奖励惩罚机制有时会适得其反 Deci and Ryan,1999)
但是总体而言,对待大多数的人群来讲,享乐机制都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原有的做事方式。

认可动机
       这是我想要着重讲的一个动机,因为人们往往会忽略认可动机在社会影响上的重要性。但其实它是极其不可或缺的。
---人类具有追求被接受,且避免被拒绝的动机
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你多么的清高,多么的佛系。你都会具备希望别人喜欢,接受并认可我们的动机。 (Baumeister and Leavy, 1995)
如果完全没有的话,你可能有患上心理疾病的风险。
(Schizoid PD类人格障碍,Antisocial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而如果你有这种动机,那么你会在面对很多社会影响时不堪一击。
不信么? 我来举几个例子
1. 想想你在家里和朋友大声的放着音乐玩乐,突然朋友来了个电话,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去把音乐的音量调低?
2. 如果你在做电梯时,如果里面的人很安静的话,即使进入前你和朋友在夸夸其谈,但是一旦进入后你们会立刻变得缄默,或者极小声的交流?
3. 如果一个人把你从路边拦下告诉你你身体有病,你八成会气愤的骂他,但是如果他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和消毒手套呢?你大概就会客气地问他何以见得了吧。
这三个例子就是我接下来想讲的关于认可动机三点:
规范、从众、服从
规范(Norms)
我们中国人把这称为素质,或者说是做人的规矩
而在心理学层面,它被解释为:
--- 某一文化内所有成员广泛分享的行为习惯标准
(Cialdini,2013)
       而其衍生出来的“ 互惠规范 ”(Norm of Reciprocity)则更是被我们所追求的。互惠规范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是却适用于任何一种文化的人。
---人们应该使那些 让他们受益的人受益
那么这如何联系到前文我们所说的社会影响呢?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是 不愿意 欠他人人情的。(Shen,Wan and Wyer,2011)所以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掌控他人”提供了隐性帮助。
规范性影响 (Normative Influence)发生时,对方很容易会接受一些在他们角度下认为合理且无伤大雅的请求
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得上呢?

从众(Conformity)
        首先,这是一种很正常的,不必感到害羞的事。
它被解释为:
---因为他人正在做某事而跟着他人去做此事的倾向。
当我们去不经常去的高档西餐厅吃饭时,也许经常会不自觉地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以此来使自己的礼仪与他人一样。
当我们等红灯时,如果大家突然都在无视红灯的穿行,那么你也有可能会跟随其中。
具体的例子还有很多,而因此也有很多搞笑的社会实验,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网上查找下。
(毕竟人们在互相捉弄的事上似乎永远都不知疲惫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从众心理,社会影响也能更加容易的改变一个人。想想看,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做一件事,其实你只要找一群人并且商量好在他身边一起做那件事就可以了,往往人数越多,成功的概率越大
(大一的时候曾经在校园里以班级为整体做从众实验,真的很有趣,也确实有效。)

服从(Obedience)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让我们看见会变得不太舒服的词汇。我们一直都渴望自由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的活着。
但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对方有奖励惩罚能力的时候,你往往就会选择服从。比如持有枪的歹徒,比如颁布法律的政府。
但更多时候,你也会被其他因素影响。路边的警察把你拦下,你八成不敢想走就走。医院的医生谈论病情,你也会乖乖坐好洗耳恭听。
你认为这只是因为他们有专业能力么?
不仅如此,他们更多的是有着社会影响的力量 (Tyler,1990)
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Milgram)曾做过一项实验:
他们请来了被试者A并邀请他扮演老师的角色,并教导一位学生,而那位学生是一位训练有素的演员B(但是他跟A说自己也是被试)。
此时,有一名身穿工作人员衣服的人走来,让A教B念单词。
这时B会故意念错,而工作人员会在耳麦里让A按下惩罚的电击按钮(其实是假的)。A按下后B尖叫,一直到后面电击的“强度”越来越大,甚至B已经装作奄奄一息的样子后。
A会怎么办呢?
实验结果表明, 80% 的A会继续按下按钮
即使这项实验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但是在最近的一次类似的实验中,得到的结论仍然如此
(Burger,2009)
这些人是精神虐待狂么?
当然不是,他们是经过心理测试的正常人。而他们这么做的理由完全是因为那些身穿着实验室工作服的人告诉他们,“你需要这么做”而已。
而证明这一点的,则是一个对照实验:当那些发布电击命令的人脱掉工作服,A们则几乎不会遵照他们的命令行事。
(Milgram,1974)

正确性动机
这点也不难理解,人们大都希望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
---正确信息的优先级远远高于错误信息。
当你走在马路上,突然停下望向天空或者高楼,或许会有人跟你一起停下去看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认为这是从众心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好奇心。
从众心理是需要有一个群体的存在,而这个例子中只有你一个人。而人们望向你视线的方向也不完全是因为好奇,而是因为在他们的意识里,你的做法代表了,
那里有事情值得一看。
       而这个值得一看就代表了他们对正确性信息的追求。
父母会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到,大多数孩子做了xxx,或者优秀的孩子做了xxx。从心理层面讲,他们是在暗示你选择相对正确信息支持的做法。
你可能会认为,这种正确的事,拥有成熟思想的我们本身也有意识在做,我们怎么可能会被他人影响呢?
举个例子
情景喜剧里总是穿插着录制好的笑声,而你也经常会在那个时候笑,甚至有的时候你会盲目的认为那里一定有一个笑点。
而这就是制片商运用正确性动机对你造成的社会影响
(Fein,Goethal and Kugler,2007)
我跟你说南美洲的风暴和我昨天吃的烤兔子有关,你绝对不会相信,可能还会骂我。
但我如果信誓旦旦的跟你说,南美洲的风暴是因为x国在xx地做了一个秘密实验所导致的,你可能就会将信将疑。
如果我换另一种说法,南美洲的风暴是由于地理位置因素以及政府对海岸线的气候把控出现问题。你也许就会相信了。
但事实上,上述三个都可能是胡编的。
这说明人类有判断信息,并追求信息正确性的本能趋向。 (即使最终的结果仍可能是错的)
想想,这一点是否在语言方面可以对个体造成社会影响呢?

总结
   1. 掌控他人有着三种动机:享乐,认可,正确性
   2. 认可动机中包含三个方面:规范,从众,服从
   3. 享乐指人们对于快乐的追求
   4. 认可指人们对于他人看法的追求
   5. 正确性指人们对于正确信息的追求

   总体来讲,满足了这几点,相信你会在影响他人方面做到更加得心应手。
   最后,你还记得我在文章开始说的那句话么?我做为心理学生讨论的知识的权威性? 你想过质疑我么?
    但是事实上,我在文章中说的第一句话红色加粗的话就是错误且毫无依据的!
并没有研究表明所有人都想着去掌控别人。
   因为我加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 ”这七个字,以及文章开头我对我身份的强调,让你们下意识的认为我说的话是对的,没错吧?
   对的,这就是我用正确性动机,对你们造成的社会影响和误导。

   另外,因为我是文章的创作人,而你作为读者会下意识地赞同我的文字,是这样吧?



   又错了!这句话也是毫无根据的瞎诌,如果又认为我刚刚说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论”是对的。那说明你再次被我用认可性动机里的“服从”给影响了,导致你认为我,作为“作者”是有权威性的。
   好了就不在这里套娃了,否则可以一直玩下去。
   不管怎样,心理学永远也不应该是满足一己私利的工具,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去实现自己合理合法的目标,但是不应该以此作为工具去实现真正的对他人的控制,这是自私而且丧失道德的行为。
   但因为仍然有很多作者或者媒体会在这方面影响别人以达到赚取眼球的目的,所以还是希望大家在浏览任何文章,尤其是网上信息时,拥有批判性的思维,以及属于你们自己看待问题的理解!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