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为了生存,有时我们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与此同时,赚钱数目的多少似乎已慢慢变成我们身上一个撕不掉的标签:我们努力工作,力争获得高薪,因为高薪意味着我们的能力获得了认可。然而,很多人费尽千辛万苦获得心仪的薪酬之后,却怅然若失,连自己曾经钟爱的工作,都显得十分乏味了。究竟是哪里出了错?我所在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团队设计了一项实验任务,探索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1]。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神经科学报道》(Neuro Report)。
研究结果显示,外部激励对内在动机具有“挤出效应”:人们在从事一项有趣并且充满挑战的工作时,原本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如果这项工作采用绩效薪酬制度,人们会更加在意工作的完成质量,并且努力做到更好;而一旦这项制度后来被撤销,人们获得的报酬不再与工作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人们从事这项工作的内在动机会被大大削弱,完成工作时会觉得索然无味。
我们团队采用的实验任务,改编自Murayama(2010)等学者的研究[2]。参与实验的被试,需要完成两项任务:一项任务(“停止秒表”)充满挑战,被试看到任务提示后,需要将秒表精准的停止在5 s左右;一项任务(“秒表停止”)则略显无趣,任务提示消失后一段时间,秒表会自动停止,被试需要做的,只是在秒表自动停止后按键确认,进入下一轮实验。“秒表停止”任务没有成功、失败之分,被试在完成每轮“停止秒表”任务后,则会得到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信息。
实验设计示意图。被试将完成“停止秒表”与“秒表停止”两种实验任务。任务完成后,他们将获得任务完成情况的反馈信息。图片来源:Q. Ma et al. NeuroReport 25 (2014) 194–198.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实验均包含若干轮“停止秒表”与“秒表停止”任务。所有被试被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个组别。值得注意的是,对照组被试完成三个阶段实验拿到的都是固定报酬,换言之,他们最终获得的报酬与任务表现无关;实验组被试完成第一、第三阶段实验拿到的也是固定报酬。唯一的区别在于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中实验组被试没有基本报酬,每成功完成一轮“停止秒表”任务都可以拿到1元的酬金。我们记录了两组被试参与实验全程的脑电(EEGs)数据。
我们团队对比了实验组、对照组两组被试在第一、第三阶段完成“停止秒表”任务后,获得该任务完成情况反馈信息时的脑电反应。脑电数据显示,当实验组从第二阶段进行到第三阶段,即被试完成“停止秒表”所获得的外部激励被撤消后,他们对于“停止秒表”任务本身完成情况的关心程度显著降低。换言之,“停止秒表”原本是一项有趣的任务,人们会关心自己完成得好不好,与金钱直接挂钩的制度一旦被取消,人们对于输赢就不再留意。相应地,第一、第三阶段中,对照组被试获得反馈时的脑电波,没有显著差异。另外,外部激励对内在动机的“挤出效应”,也反映在了两组被试的行为差异上:相较于实验组被试,更多的对照组被试在实验结束后询问能否多玩一会儿“停止秒表”,并且玩了更长的时间。
随着管理学中激励理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薪酬的认识也在逐渐产生变化。薪酬不再只是对员工辛勤付出的一种回报,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有效的薪酬制度,可以吸引到大量的优秀员工为所在企业高效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金钱也有副作用,施加外部激励会削弱人们从事一项工作的内在动机。这也提醒了企业主,如果选择了绩效薪酬制,就不要再轻易撤销,否则员工马上会由干劲十足变为做的毫不起劲。
事实上,绩效工资制的诞生,源自人们一种本能的想法:人们总是期望自己获得的报酬与付出的努力程度相匹配。然而,现实情况并不总尽如人意。人们的大脑,会如何弥补理想与现实的差异?另一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人们完成一项工作时付出的努力,本身有其内在价值。精明的老板,也参透了其中的奥秘,为员工安排了更具挑战性的工作。想了解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吗?不妨接着阅读《努力也是报酬:精明的老板,会给员工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参考文献:
- Qingguo Ma, Jia Jin, Liang Meng, Qiang Shen. The dark side of monetary incentive: How does extrinsic reward crowd intrinsic motivation. NeuroReport 25 (2014) 194–198.
- Murayama K, Matsumoto M, Izuma K, Matsumoto K. Neural basis of the undermining effect of monetary reward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PNAS 107 (2010) 20911–20916.
(作者为浙江大学神经管理学实验室的博士生,文章所提文献[1]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