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人性里的不完美 美国《探询者》杂志邀请了一位年轻性感的女演员做了一次有趣的试验:由这名叫萨莉.马林斯的22岁姑娘独自扮演5种不同的角色,在同一地点手举“停车”牌等候救援,以验证何种“色相”对男人更具有吸引力。 第一次她装扮成一位职业女性,在1.5分钟内有62辆汽车通过,但只有1辆车停下来愿向她提供帮助。 第二次她装扮成一位孕妇,在2.5分钟内驶过100多辆车,却没有一辆车停下来。 第三次她装扮成了一位上了年岁的老太太。5分钟内有200多辆汽车驶过,只有1辆车停下来。 第四次她戴上彩色假发,穿着大花衬衫,一副嬉皮士打扮。想不到15分钟内驶过了353辆轿车、摩托车、货车,竟没有一辆停下来,甚至连车速都没减。 第五次,她换上了一条性感的超短裙,裸露着漂亮的大美腿,微笑地站在路边,扭着那浑圆的小屁股!不到30秒钟,路过的第1辆车就在她面前主动地停了下来。 这就是赤裸残酷的现实,人性里的光辉或者灰尘,都会让我们吓一跳,因为“无记名”,因为太真实。不同的角色可以有不同的“获得”,当然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如果转换时空,索求的不是搭便车,我相信,目的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对人性抱悲观态度。人性里有善也有恶,还有更多的是不好不坏或者可以随时改变性质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泰然面对,然后尽量“激发”他人的善念。 我们的生活或者生命,都是要趋利避害的,具有另外一种高级“趋光性”。我们不仅要了解人性的优点,还要尊重人性里的种种不完美,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人生有许多无奈,比如老去,比如渐渐被人忽略……但是,你可以在尊重人性的种种可能之后,学会更洒脱地面对这些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然后让心灵取得平衡。是的,人生在世,很多时候的“好”,不是得到什么而满足心灵,而是放弃些什么让心理平衡。 机遇也许只是一些树枝 南非的沙比亚丛林,至今还生活着一些相当古朴的西布罗族人。他们几乎都不劳动,故而有人称他们为“不劳而获”的人。其实,这并非对他们的不恭,而是对他们过人的智慧的一种赞扬与推崇。 据说,很早以前,沙比亚丛林除西布罗人外,还生活着另外两个部落。那里野兽成群,人们受到这些野兽的巨大的威胁与危害。 其中一个部落,每当野兽袭来时,所有的人无不是拼命逃跑,可他们哪里能跑得过豺狼狗熊等那些长足迅捷的野兽!然而,他们还是选择了奔跑逃命,因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自己能跑在较靠前,自己至少能够逃过那一劫。这样以牺牲跑得慢的族人为代价换取一时苟安的思路,最终导致这个部落的人从沙比亚丛林彻底消失。 还有一个部落的人似乎更糊涂,面对野兽的入侵,他们往往藏匿在树丛中,尽管也能侥幸躲过,可许多人是躲得了一时,却躲不过一世。久而久之,这一个部落的人也尽为野兽们的腹中之物。 而西布罗族人最初与这两个部落的人一样,但慢慢地,他们却从中吸取到了一些教训,寻求到了一种对付野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原来丛林中有一块湿地,他们将湿地的边缘弄得陡峭起来,然后在表面恢复泥沼的原状,他们逃跑时就向湿地方向奔去。在到了湿地边沿时,他们会蓦然转一个弯儿,那些狂奔猛赶的野兽,因其自身那股极大的惯性,往往使得它们一下子就冲进了泥沼中。等待它们的当然只能是死亡与腐烂。 尔后,西布罗族人认为与其让这些野兽烂在泥沼中,不如将其趁鲜弄出来作为食物。怎么能靠近它们呢?有人想到了将树枝捆扎起来,搁置在泥面上…… 后来,西布罗族人索性在定居地的不远处铺上厚厚一层胶泥,让这些胶泥面积达到一亩左右,然后在上面放上一只鸡或是一只兔。 凡是那些爱吃肉的动物,只要它们来到丛林,没有不被兔子或鸡吸引、一步步走入泥沼的。它们开始也会挣扎,可越是挣扎被陷得越深。陷入被动的动物会引来更大的一些食肉动物。几天之后,泥沼中就会被许多猎物点缀。这时,西布罗族人抬来一块块木板,铺在胶泥上,将猎物一一收入囊中。就这样,西布罗族人完成了由自己是被追逐的猎物而将对方变成猎物这一角色的转换。他们也获得了在沙比亚丛林生存下来的权利。 当危险逼来时,你若总是被动地逃命,躲藏,或者以伙伴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你的昏聩,固执,自私,残忍,都会让你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只有那些审时度势,在危机中能发现机遇的人,才会是世事时局的主宰者。 其实,机遇尽管会深不可测,但获取它也许只要一些随手可取的树枝。
车祸中的幸存母亲 1972年夏天,一个的闷热的晚上,美国田纳西州,一辆小汽车稳稳地行驶在宽阔的公路上。米莉全家乘车外出,车上有她的丈夫、4岁的女儿、以及不到2岁的侄子。丈夫有多年的驾驶经验,双手牢牢握住方向盘,全神贯注目视前方,此时路上的车流量虽然不大,但考虑到妻子米莉怀有7个月的身孕,他尽量把车子开得平稳舒适。车上的冷气刚好合适,音响飘出美妙的轻音乐,米莉坐在副驾驶位置上,悠闲地欣赏着窗外的夜色,心情舒畅。然而,她怎么也不会料到,灾难会突然从天而降! 他们刚刚走出3英里远,一辆失控的汽车忽然疯了一般从后面全速冲上来,“砰”的一声巨响,撞上了米莉一家乘坐的汽车,零散的部件和玻璃碎片洒满一地,汽车连续翻滚后,随即爆炸起火,熊熊大火映红了漆黑的夜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米莉根本来不及做出作何反应,便当场失去了知觉。 几天后,当米莉艰难地睁开双眼,发现自己已躺在医院的重症病房。她身受重伤,全身大面积烧伤,多处严重骨折。当她渐渐清醒后,噩耗却接踵而来,她的丈夫在车祸中当场死亡,年幼的女儿和侄子同时身受重伤,生命垂危。她悲痛欲绝,泪流满面,却连抬手擦眼泪的力气都没有。然而灾难并未停止,在她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女儿和侄子因伤重不治,相继离开人世。由于米莉伤势太重,她腹中的婴儿被迫提前两个月早产,又一个无辜的孩子,刚生下来就看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 意外的灾难,顷刻间把这个幸福的家庭碾得粉碎。车祸不仅残忍地夺走了她最亲的人,也夺走了她对生活的信心,最初的那段日子,米莉的心支离破碎,几乎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不久后,事故调查人员告诉米莉,他们勘查事故现场时,在肇事车辆上发现了大量空酒瓶,而且肇事司机当时醉得不省人事。听到这个消息,米莉愤怒了,这不是意外,分明就是谋杀!从那一刻起,她意识到自己必须活下去,要为惨死的亲人讨回公道。 在坚强的信念支撑下,米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稍微康复之后,她就四处奔走呼告,试图让法官相信,酒后驾车不是一般的意外事故,而是谋杀。但在当时,美国的法律并未禁止酒后驾车,这起造成3死2伤的惨剧,只被作为普通的交通事故审判。最终,肇事者只受到了轻微惩罚,被判两年监禁。 面对这个判决结果,尽管米莉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但是理智告诉她,谁也无权超越法律。米莉的努力失败了,并未就此放弃,而是选择了另外一条路。自己的亲人已无法挽回,但只要酒后驾车一天不被禁止,同样的惨剧就将在别人身上重演。想起失去丈夫和孩子的切肤之痛,她不寒而粟,要阻止灾难继续发生,只有说出自己的遭遇,告诉人们酒后驾车的危害。她决定为此付出一生的精力,不管这条路有多长,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决不放弃。 米莉开始四处演讲,每到一处,她不得不残忍地撕开自己的伤口,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人们:“酒后驾车不是事故,是犯罪,是严重暴力犯罪!”这位承受着不幸的母亲,为了他人的幸福,不遗余力地四处奔走,泣血呼告。无数人为之感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她的坚定支持者,并加入她的行列。在她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车祸发生11年后,美国田纳西州成立了“反酒后驾车母亲协会”,米莉是这个民间组织的发起者,并担任协会主席。 在米莉带领下,协会成员采用各种方式宣传酒后驾车的危害;另一方面,他们又向政府和立法机构大声呼吁,要求出台更加严厉的法律,禁止酒后驾车。在米莉和“反酒后驾车母亲协会”的影响下,美国各州先后通过了2300多条相关法律,无一例外都把酒后驾车定为犯罪,同时降低醉酒驾车的酒精含量测试标准,加大处罚力度。事实证明,米莉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提前预防远比事后遣责更有意义。在美国各州,自各项法案陆续出台后,因酒后驾车引起的车祸逐年下降,人们的出行变得更加安全。 一个人,如果能对他人的苦难心怀仁慈,也就有了面对自己苦难的勇气。她不能挽救自己的亲人,甚至无法为他们讨回公道,却挽救了千千万万素不相识的人。这份爱,早已超越了国界,当我们走在马路上,如果感到比以前更安全的话,或许不应该忘记这位伟大的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