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驿站>>正文
 
  
 
从学会亲密到找到真我
2014-06-12 14:58  
摘要: 作者:疑似巴克塔-从共依存到独立共依存是一种状态:我们缺乏信任与爱自己,因而在生活中无能为自己创造爱。共依存模式的根源,就在我们携带于内在深处的“内在小孩”里。他代表我们充满生命力、纯真、信任、没有防备 ...

-从共依存到独立

共依存是一种状态:我们缺乏信任与爱自己,因而在生活中无能为自己创造爱。

共依存模式的根源,就在我们携带于内在深处的“内在小孩”里。

他代表我们充满生命力、纯真、信任、没有防备的面向,那个部分在我们童年时期都受过伤害,并受到压抑。

“共依存关系”的特征是:

把自己的人生焦点向外、失去自己,与别人的界限模糊、而成纠缠不清的情况,情感上失调;跟自己、别人在关系上有所阻隔或冲突,从而不能达到真正和谐的关系。

在每段“共依存关系”里的人,大家都上演不同的角色:

● 依赖者

-需索对方的爱

-透过对方的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永远无法被满足。

●反依赖者

-拒绝爱,因为害怕被拒绝、被伤害,所以用孤立树立起围墙。

-害怕被爱淹没、拒绝爱的进入。

这就是我们带入关系中的两种人格。在关系里,我们通常努力寻找并想拥有关系,但却以冲突、失望及挫败收场。我们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模式,因为在每一段关系里的人,不是依赖就是反依赖。

在这个工作坊之中,我们会探索内在小孩情绪化的心智头脑状态,那是一种受惊吓、没安全感、不信任的孩子的精神空间状态,被覆盖在一个补偿性成人的底下。透过不同的、适当的练习活动与静心,学习去辨认出那个情绪化的孩子的恐惧与反应,并加以觉知。

一旦开始觉知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上演哦模式与行为之后,我们便能够学习去接受它们,与它们为友。

-从恐惧到亲密

共依存的根源始于童年时的深层恐惧经验,而后这些经验就成为我们人格的基础。在这个工作坊中,我们将会去看这恐惧的源头,探索内在判官和恐惧在我们里面所生成的惊吓与羞愧。

我们会来发现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并且去体验他,开启深刻的内在感受之门。

接触这些感觉,将它们表达出来,便会学习到亲密关系的语言,把觉知带到我们成人关系中的冲突与困难的来源。

我们也会重新去发现自己的本质,为爱创造出健康且真实的基础。

-超越需要和被遗弃

在关系中,我们投射出自己无意识深处的欲望-即被看见、被爱以及被了解,几乎是期待着对方能无条件地为自己而在。若我们想要被爱、被注意的需求在童年时没有受到满足,就算长大成人以后,我们依然会感到一种内在的匮乏感、孤单与被遗弃。由于无意识里对于爱的盼望,我们被驱使着重复痛苦而具破坏性的行为。

透过工作坊中的练习与静心,我们将为自己创造出觉知与接受的空间,好让我们能以成熟且有意识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对爱的需要,而不是要别人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任。然后从这种空间中,重新连结自己的品质:爱、慈悲、对自己与对伴侣的尊重。

-有意识的关系

在关系里面,我们总向往着要创造出均衡与和谐的相处方式。然而,我们所热切渴望的,却也经常被自己的行为与期待给背叛了;这无意中便让我们产生了冲突、失望与挫折感,并在关系中经历着这些。尽管我们费尽心力,却仍然继续重复同样的痛苦机制。我们会在工作坊之中,辨识自己在相处上的困难与障碍,也会去看这个关系内的动力关系为何。我们能够学习到解决冲突的具体办法,界定自己的界限,用清楚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

我们大多数人最渴望的是在人生中拥有美好爱的关系,只要你看看文学艺术和电影电视作品,就会明白我们是多么强烈地被深刻不朽的爱情所吸引和感动。我们去接近关系,通常认为所需做的就是找到那个合适的人,一起安定下来,然后就会保证过着永远幸福、安全和谐的生活。直到这个美梦可能在冲突、枯燥或者欺骗中开始支离破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亲密关系比我们预期的需要更多经营、觉知和理解。

尽管有着最美好的意愿,但我们还是痛苦地发现自身深藏的不安全感、恐惧和创伤在关系中都浮出水面,发现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容易地被最爱的人所触发,而表现出激烈反应和毁灭性的行为。面对难以被理解和解决的情感和冲突,由于缺乏有效的觉察和技能,阻碍了我们是那么想要的爱的关系。

为了拥有成功长久且真实的关系,我们需要从破坏关系的相互依赖到更平衡和成熟的关系。处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我们或者期望另一个人来填补自己空虚的感情,或者试图用各种方法去避免所有的关系或者亲密状态,其表现形式包括:

--将我们内心的幸福感觉建立在他人或者其他事情上。

--在另一半中失去自我;或者相反,不允许自己在情感上依赖于另一方。

--习惯于将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的需要之前,将自己的需要减小到最少或者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且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

--以我们感受的方式来责怪另一半(让他们为我们的感受负责)。

--试图改变或者控制我们的伴侣。 --无法确定关系中的合适界限等。

相互依赖源于我们过去无法愈合的创伤。这些创伤引发更为深刻的羞耻、无关爱能力和恐惧,并导致内心极度不安的状态,我们经常发现自己破坏或者避开我们生活中想要的关爱和亲密,是因为这种关爱和亲密关系曝露了这些不安的情感,这种内心“不安”的状态常常使我们过着掩饰和补偿的生活或者逃避现实而成了各种成瘾者(烟,酒,网络,金钱,工作,性…)。

首要我们需要面对和了解我们自有的两种基本创伤和恐惧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关系。这两种创伤通常是我们在童年时从父母和照顾者那里获得的,它们隐藏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就会浮出水面。

第一种创伤称为遗弃创伤。遗弃创伤是心智上一种毁灭性的创伤,我们从心理上极端害怕被独自留下或者被剥夺了爱,关心和关注。童年时我们大约都有过需要未被满足的经历,这种经历引发了许多的挫败,焦虑和甚至可能感觉威胁生命的恐惧。我们都曾有过必须得时时刻刻无助地依赖于我们十分不熟悉的照顾者的经历,并在记忆中储存了这种痛苦。

因此,当我们进入到关系中时,那种依赖的经历无意中被再度唤醒,它唤起了我们曾经所有的恐惧,被强迫和想要被关爱不想被遗弃和忽视之间不可避免地冲突。害怕遗弃的人总是想要更靠近和更安全。

第二种创伤称为吞没创伤。这种创伤与遗弃极端相反,此时我们害怕被他人窒息、侵犯和控制。这种创伤通常是童年时被他人压制或者侵犯所致。父母可能过于依赖于孩子或者在情感上让人窒息,面对这种情况,孩子对其个人需求和情感感到迷失。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觉得如果自己与另一方走得太近的话,就会失去自由、自治甚至是自我。因此,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对亲密的渴望变得很抵触和矛盾,一方面需要亲密和关爱,但过多的亲密和关爱会使我们困扰;我们需要空间,但是不能感到孤独。害怕被吞没的人总是试图找到与伴侣间的最佳距离,在这个距离中感到被爱但不会迷失,且不会被关爱所窒息。

这两种人不可避免地在关系上会互相吸引。有过遗弃创伤的人经常扮演着依赖者的角色,关注着伴侣是如何未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时间、关注等等。他们常常是无意识地趋于苛求、让人窒息及变得有操纵欲来试图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关爱。依赖者也可能得忍受伙伴过多(或过少)的关爱,而害怕在此时勇于抵抗他们的伙伴可能会引发他们更大的恐惧---失去他们的挚爱。

有过吞没创伤的人在关系上容易走极端,会进入到反依赖的角色。他们需要对方,但不想太亲近,他们更倾向于“在掌控之中”、疏远、逃避亲密的关系。可以理解,这种行为会触动那些对任何形式的拒绝都能极细微地觉察的依赖者,然后他们作出的反应是变得苛求、令人窒息或者有操纵欲,而这反过来又会触动反依赖者的吞没恐惧。在面对这些苛求时,他们经常开始逃避和抵制,但这使得这种破坏性的动力开始升级。

在我们与他人建立关系并与之保持亲密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自我,了解是什么让我们害怕,什么让我们作出反应。从童年的生活中坚持并生存下来的防卫和保护,现在只是习惯性地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并使得我们自卫、自我封闭并且与人生疏,在保护墙后可能会有些许的安全感,但它也阻止了我们拥有任何真正的亲密。很多时候,保护行为实际上极大地伤害了我们的关系。例如,一个人在情感上用冷淡和自我封闭来保护自己,可能最终会让他们的伙伴产生极大的挫折感,并经常会引发伴侣深入到他们各自的保护模式当中,例如愈发控制。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