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心灵驿站>>正文
 
  
 
三思而后言,好么?
2020-07-09 09:52 肖晨洋  微信公众号“你的百忧解”

当给予一个人善意评论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说。


但是当说出贬斥的话时,就要再三思索。


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明白,可是却不能时刻做到。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我们认为具备绅士风度的人,他们的话往往不多。

     不仅是因为对袒露秘密的担忧,更是因为害怕无心之语伤及他人。

好好想一想,不管你是什么角色,对方是什么角色。你是否曾说出不当的,伤人的话。


同时也不论你后悔与否,得到原谅与否。

社会认知:理解他人

我又帅又有才华!


如果你认识我且读到这行字,不管你是否赞同我,这句话都激活了你的大脑皮层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当你在思考我的特征时,这块区域就被激活。

(Mitchell,Heartherton and Macre, 2002)

事实上,你脑中的这个地方比你自己劳累的多,即使你996之后决定给自己来一段舒服的休息时光,它仍然在不间断的工作中。

想想看,不管你多么的疲惫脑中多么的空白,甚至是在你刚刚从梦中醒来。我问你“马云是谁?”你仍然能准确无误的给我答案。

这就是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的过程,也就是理解他人信息的过程。你的大脑一直在为此事忙碌,不论从任何街道带来的信息,即使它们因为错误而被过滤,但是还是免不了留下印记。

而这也就导致了,我们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对他人误解并做出错误言论的可能性。

而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刻板印象,而在本文里也着重讲述它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刻板印象(Stereotyping)

它的定义是:人们基于他人归属类别的知识推断他人特征的过程。


这不难理解,想到俄国人,脑海中会浮现高大粗犷,想到英国人,会想到绅士风度。想到日本人,我们会想到守序。


但是俄国没有瘦弱的人么,英国没有道德败坏的人么,日本没有违规违纪的人么?不见得。


你可以说,是我们通过媒体书本上的知识导向,让我们有了这样的刻板印象。


那我再举几个例子:


你会给小孩子糖果而不是香烟,你会跟农田劳作的人聊收成情况而不是世界经济。这看似很正常的事情背后隐藏的机制是:你在根据他人的类别推断他们的特征。


从这点可以见到,刻板印象有时对我们很有用。(Allport,1954)它可以帮我们拉近与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或者更好的处理与上下级朋友家人之间的关系


但为什么自从1936年,一位记者创造了这个词汇之后,它一直被用作贬义场合呢?

原因在于,人们往往无法控制自己对刻板印象的表现程度,以致于在这个越来越平权的社会中,变得更加容易出现错误。而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不准确性

过度使用

自我延续

自动化

不准确性


这点似乎是刻板印象所引发问题的最大原因。在信息高速传播的社会下,道听途说和谣言散布变得越来越容易。而这往往容易形成一个可怕的循环。

当我们从某个渠道获取某个黑人犯下了暴力罪行的信息“A”,并随着时间慢慢把黑人归纳进“暴力”的类别中。当另一个有关于黑人的暴力事件“B” 发生时,即使他是受害者,我们也会第一时间把“AB”联系在一起,并给出自己的推测。


“哎,我估计啊,这黑人有可能先出的手,他们都爱打架。”


而事实上真相可能与我们的推论完全不相符。但是在网络中,你所发出的关于事件“B”的错误评论,会成为很多看见评论的人意识中的的事件“A”。


记得我刚才的话么?即使某条推测的信息在未来因与事实不符而被消除,大脑中也有可能留下与之相关的印记。这个印记在另一个合适的时候会被再度激活(比如另一起黑人暴力事件),从而引发新一轮不同人的循环。

这只是一个例子,而与之相似的很多例子数不胜数。对女性的看法,对亚洲人的看法,还有对中国人的看法等。经常浏览网上信息的你们应该不难看到。


不平么?愤懑么?


我承认我也有,包括最近铺天盖地的对留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都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的心情。

但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努力做到不被刻板印象影响的去看待他人呢?

过度使用

锂电池大多都是一个形状,不同型号表示着他们之间大小的不同。但我们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分辨它们,因为他们的特点差异不大,仅凭大小长相就可以。

但人不一样,人与人的差异过大,所以我们的刻板印象往往只能提供极其少数人的极少线索


我们只能说可以尝试确定通过一个范畴(仍然可能不准),而进行相对来说较为准测的推论。


仍然以黑人为例。


当我们说,美国底特律(犯罪率很高的区域)的黑人贫民窟中持枪黑人是暴力的。这句话的刻板印象不会很深,毕竟我们通过大量的已知信息(底特律、持枪)可以推断出它的未知行为。

但是当我们因简化语言或者夸大事实以搏关注等原因而发布他们的“过度版本”---黑人都是暴力的。


这句话就变得刻板印象极其严重。

自我延续


这句话不客气的讲就是:


你没记性


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发生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习惯于把生活当中少概率发生的事情当做无法改变刻板印象的偶然因素。刻板印象就像是寄生虫一样会一直占据在我们的脑海里与不断涌入的新思想抵抗。


当你遇见了喜欢嘻哈音乐的老人,并有办法改变你认为老人都喜欢舒缓的音乐的事实。无论你遇见了多少次,你都会认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是偶然的个例,除非你接触的所有网络信息都表明老人群体更喜欢嘻哈音乐。

或许即便这样,你仍然要再三确认是不是这个世界欺骗了你。


你可能认为这种例子荒谬可笑,但事实上,又有谁规定的老人们一定要喜欢舒缓的音乐呢?


自动化

如果我们知道刻板印象是不准确的,或者说是不对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停止使用呢?

问题就在于,刻板印象的产生是无意识的,我们没办法阻止他们的形成。(Banaji and Heiphetz, 2010)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锻炼自身不受其影响。

举一个真实的实验案例:

实验者准备四张不同的板子供被试射击,其中分别有持枪的黑人,拿照相机的黑人,持枪的白人,和拿照相机的白人。要求是射击其中“持枪”的人。


当板子快速的随机升起以至于被试没有时间思考时,实验的结果表明:


即使是拿着照相机的黑人,被射击的概率也远远大于持枪的白人。


而更令人遗憾的是,即使被试本身是黑人,他仍然会做出相同的举动。(Gorrell,2002)

我们能说他们认为黑人都是危险的么?不。他们当中甚至有可能有人是宣扬黑人平等的成员。但为什么在下意识的时候仍然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呢?


这说明,我们无法抵抗外界信息对我们思想层面的影响,而思维压抑的讽刺性就在于,我们经常避免去做的事恰恰是我们正在做的事


幸好,我们人类的大脑足够优秀,经过实验表明,经过训练之后的警察会在上述的射击游戏中不会犯普通人犯的错误。(Correll,2007)虽然他们在射击白人时会多考虑几毫秒,但总体上射击不同肤色人种的频率差异不大。

 



本章的内容并不复杂,所以也就不做知识点总结了,但是有些话仍然想和大家聊一聊。

刻板印象,是大家避免不了的东西,而它,又是实实在在可以伤害到别人的东西。

作为知识的普及者,我自然希望大家可以减少做出刻板印象的评论,甚至是减少刻板印象的思想。但是作为大家的朋友,我更想帮助大家的是,如何面对他人施加在你身上的刻板印象。

我们一生会有很多的标签:xx家的孩子,xx学校的学生,xx公司的员工,xx的伴侣。


一些我们喜欢,一些我们讨厌。而更多的一些,是令我们无奈且难以抗拒。对于其他个体对我们个体的标签化,我们可以积极地解决,或者理性地反抗。但是,对于其他群体对我们所在群体的标签,努力的结果往往让人难过,个体的力量似乎变得极为渺小,甚至我们自己都时长看不到希望。

我也曾想过做好自己不管他人,但是每一句令人难过的话语似乎都没办法让人置身事外,就像外国人在因某个做错事的个体中国人而恶意评论全体中国人一样。作为拥有“中国人”标签的我们也一样会心中不平。

后来我想,可能世界上有很多事本就是没办法达到平衡。有阳光的地方自然就会有阴霾,而真正完美的大同社会也不过是理想主义中的乌托邦。


在你被赋予了标签的同时,意味着要实现把标签变为赞誉的理想,也意味着要承担标签背后的责任。


而我希望每一位有识之士,在面对这不公的言论之时,尝试把它们当做实现理想的垫脚石,终有一天,我们会踩着一块块的它们:

为标签正名


注:文章中所有“黑人”二字仅为举例说明,没有丝毫歧义。

关闭窗口
 
 网站地图 | 返回首页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