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疫情形势复杂,同学们线上学习已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小编整理了一些心理学小实验,帮助同学们在疫情下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只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的每一刻都如花开般美好!
Part1光点实验
谢里夫将游动现象用于遵从行为研究,利用游动错觉的特点,被试看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者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
防疫小启示
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一些同学由于不了解目前疫情发展态势,不清楚疫情防控要求的必要性。更多地关注疫情对自己生活带来的不便和束缚,一些人表现出焦虑、压抑、愤怒等情绪以及不理解不配合的行为,这时候往往是因为受到从众的消极影响而不自知。
解决办法
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校园舆论氛围,从官网和正规新闻渠道了解疫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要沉浸在网络信息中占用太多时间,合理安排作息。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我们可以充分信任学校给予我们的保护。
Part2感觉剥夺实验
感觉剥夺是将个体置于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绝的情境中产生的感觉状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要求被试尽可能长时间的呆在恒温、密闭、隔音的暗室里不接触其它事物,同时每天付被试美金报酬。结果2-3天后,被试开始出现感觉剥夺的病理心理现象:幻觉、错觉、紧张焦虑、注意涣散、思维迟钝等。这说明,完全感觉剥夺的环境对我们注意、记忆、言语和思维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由此可见,人们正常体验到的各种感觉输入是正常生活所必须的。
防疫小启示
校园封闭管理带来的生活环境单一、活动范围变小让我们的生活出现了限制感,经常是微小的不适也会被放大,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我们会觉得烦闷、无聊甚至焦躁,从情绪上来看,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从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不利于我们成长的。因此,调整心态就尤为重要。
解决办法
封闭管理期间,同学们交流的机会增多,把你的感受和室友、朋友们分享,大家的理解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心理支持。同时,丰富生活,转移注意力。每个人都有想要做而没能做的事,想想那些2021年想要完成但2022年还在你清单上的事儿,现在还觉得无聊没事做吗?小范围小幅度的有氧运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不仅能够舒缓久坐久卧的僵硬,还能助眠。
Part3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M.E.P)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即使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防疫小启示
当前的疫情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的生活规划也总会因为种种突发事件而被打乱节奏,尤其在出现多件负性事件交叠而我们无法处理的情况下,就会迷茫、焦虑甚至抑郁,无助感也由此产生。同学们不要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呀。
解决办法
我们感受到的焦虑和惶恐源自我们感觉失去了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而这种主观上的无助体验对于妥善应对危机毫无助益。因此,我们要动起来,通过在特殊时期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事务,以及有规律、可预期的活动来主动获得控制感,是帮助提升个体生活质量,积极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
防疫抗疫是我们每名师生的共同责任,愿心理健康成为防疫抗疫的有力屏障。虽然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图片来源于网络)